《浅谈我的信息来源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如何不被海量却无用的知识绑架。

第一稿 2019.10.11。

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信息源来自哪里可以决定我们是怎样的人。

是否我们的信息源还主要来自于微信朋友圈、百度搜索引擎、知乎、公众号、群聊、头条?

在国外生活的话是否来自于google, youtube、instagram, Facebook, Netflix?

从实践上来说,我以为以上所有的信息源都不完全可靠。

主要的原因是当我们开始觉得某一个信息源有效的时候,我们开始相信并依赖这样的信息源,而没有想到这样的信息源会夹带私货。

举例来说 如果我觉得南风窗的公众号(可以是任何公众号)不错,订阅了,于是南风窗每日推送文章给我们,不管这样文章是实习编辑写的还是资深专栏作家写的。当我们开始依赖这个媒体,这个媒体就开始劫持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它”开始帮助我们思考,看待社会热点话题。我们以为我们的看法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南风窗让形成的。

其次是自媒体,自媒体因为有盈利的压力,也有其他目的:譬如说蹭热点,不好的目的是蛊惑人心甚至洗脑。自媒体绞尽脑汁想成为我们的主要信息源

我们的信息源应该是主动寻找而不是被动推送的。

探讨一下我的做法。

寻找稳定的信息源:我习惯于避开火力,撕开一个小口,去找到自己的信息源,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慢慢积累了可靠的媒体来源,这样的媒体基本上是经过多年,有时甚至是上百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举例来说the Atlantic 月刊、 Guardian报纸、BBC的一些纪录片,这些是把自身的公信力看得比利润或者其他目的更重要的媒体。

经过时间沉淀被认为是可靠的心理学说、哲学理论:

在世的有思想、有理想的商业奇才,这样的奇才应当是有自己的媒体(譬如说博客)可以单独在上面反映自己的思想和理想。

代表人物:比尔盖茨。

他有一个博客: gates notes.

我看到了他从一个传统上美国孩子眼里的内向的nerds(书呆子、电脑迷)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化到企业家,然后成为慈善家,现在在走在思想家的路上。我甚至会去看他写于1999年的书(20年前的书:《未来时速》)这和动辄去天涯或者博客里去找某个“神人”的预言是完全不同的。我从不去看那样的“神人”预言。(原因:网页信息可以造假,没有意义:这个神人预言中了又怎样?这样的神人没有自己的完整可靠的思想体系值得拥有)

从物质层面看我们和比尔盖茨的差距没有想象中的大:他睡一张床(而不是两张)我也是。他戴一副眼镜(我也是),他开一辆奔驰车(在上海,因为公共交通我们都不屑开车了😄)他常来中国,我常去美国,他爱读书,我也爱读。他出行洲际旅行要私人飞机,休息得好。我出行洲际旅行坐经济舱,休息得很好。他的飞机需要保养,我的不需要😄。

我感觉差距比我们想象中还大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层面。不羡慕他的物质财富,而是思想和精神方面是值得一辈子去向他学习。

另一个是Ray Dalio (他从一个平民家庭出身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企业家,开始升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的董事长,升级为作家,写了一本我眼中的:人生使用手册《原则》现在开始传播他的思想:人生的原则思想。

也许你会觉得我也会追马云—他同样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实际上我不去追,原因是我认为马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马云还是属于不断地在蹭热点,就热点话题发布自己的看法。他展示在大众面前的断片式的思想,大众也有很多误读。一位这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是有义务清楚地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外在看来,他不是如比尔盖茨或者Ray Dalio一样升级,在我看来他是四处出击,我以为他更像是IT行业的娱乐明星。

当我确定这样的为数极少的人是我的信息来源后,我就开始深挖,譬如说我会自己阅读《原则》这本书,去看Ray的思想体系受了谁(或者是什么书)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作者在自己的书中去介绍另一个人对他/她的影响,说明这个人一定是对他/她的影响深远,值得拥有。

于是我会买来Ray的书里介绍的书,或者他介绍的人的视频,论文… …

我是心理学、哲学理论的重度爱好者,我也曾经用我所学的心理学幸运地治愈了几位朋友。

心理学著作浩如烟海,心理学理论数以百计,我要确定自己掌握的是可靠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从西方世界开始,我就会去深入了解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美国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被广泛应用的心理学原理。

在上百种疗法中,我确认了自己的提供咨询的理论基础:认识行为疗法、改良后的精神分析法、存在主义(意义)疗法

我也确认了自己目标,向欧文·亚隆(Irvin Yalom), 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 他们学习。埃里希· 弗洛姆( Erich Fromm)

政治人物:

优秀的政治人物很多,在选择一个可靠的政治人物作为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基础,我不会只看西方或者东方的政治人物,我选择东西方结合的最好的政治家李光耀作为我的参考,我买了市面上几乎他所有的著作,我还看反对他的人写的书(这样可以平衡我对他的看法)

阅读:

阅读是改变我的人生和认知的非常重要,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的很多美好都来自书中。

我的阅读没有偏好,为了尽可能的不限制自己,不会只读一种类型的书,也不会限制于追新书(实际上我对新书持保留意见,等热度过去了,我才会去看),不去阅读别人随意推荐的书,而是自己去挖掘如何找到方法去读喜爱的书。也不强求只能读到好的书,我很多时候把买书阅读作为一种尝试,我不会看太多的书评,当自己发现好书就会去细读(看完后才去看书评)当读到不好的书,我就快读,有时一个小时可以翻完一本普通的书,不会因为把时间放在普通的书上而生气,想到即使是一本普通的书只要学到一个知识点,从书中读到一句补充思想体系的话就很开心了。(这样的方法去读书没有心理负担,也不会有很多的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偷着乐-这种阅读方法和我的旅行基本不依赖攻略有点像)

我读有意思的书、经典的书、有思想的书、有时是思想贫瘠的书。阅读在很多时候给我带来的喜不自禁的感觉让我感觉到生命的美好。

娱乐明星:我完全不会把娱乐明星当成信息源。

一个长得好看、会演戏、会生活、会育儿、回审美、道德高尚、有强大的思想体系… … 这样的明星不是没有,凤毛麟角而已, 记住,一个明星最擅长的是娱乐,而非其他。

通过这样去学习我“选择”的企业家、慈善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体系,深挖下去,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此。

因为这样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并且可靠,这样的思想体系的基础很扎实,我的方法论、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步被这些人所影响,而我又不完全依赖某一个人的体系(譬如说不会依赖比尔盖茨的思想体系),慢慢的就形成了l了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它的基础之扎实,以至于不会轻易被热点人物、娱乐明星、五毛党、美分党、政治人物所影响。

那么我走出了这一步,拥有稳定基础的思想体系,如何避免自己自以为是?不够谦逊?

“批判性思维”是我的基础 ,我要求自己以客观事实、理性思考去超越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要。

世界和事件不以我的意志(我的喜怒哀乐)而转移,这是我永远要铭记在心的。

社交媒体:

我基本上没有群聊,我的原则是一个群聊加入后,最多一个月左右就要退出。做法是不要让没有深度的聊天进入我的思想体系。(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爱聊天,相反我觉得自己喜欢聊)

我的朋友圈从一开始为了让他人看,逐步成为了:感受世界、向他人学习、记录所思考的、以及完善我上述的复杂的思想体系 。

有了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我就不需要依赖微信朋友圈、百度搜索引擎、知乎、豆瓣、公众号、群聊、抖音、头条,以及国外的google, youtube、instagram, Facebook, Netflix(我有技术去访问这些网站)

特别要单独将公众号拿出来说,我发现公众号逐步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源。想一想,现在的新闻、社会焦点、热点是否都越看越多来自于公众号?

好的公众号里有很多非常好的文章,有时会带来人们严肃的思考。

然而我开始有意识地不去看公众号的文章,我觉得对自己而言,即使是好的公众号那也不过是精神快餐,如果我的思想体系够稳定,我不需要这些公众号、营销号塞给我看似需要的东西。我有自己的黄金屋和理论系统,我为何还要欲求不满似地,张开嘴让这些公众号的文章来喂我?

我根本就不需要它们。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知识不再那么重要,不再那么有价值。一台联网的100多元的智能音箱都可以让我们相形见绌。我们不再需要占有更多的知识,而是深化我们自己目前所知的。

那重要的又是什么?创造性思考能力。

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些海量的知识可以服务于我的思想体系,而不是我成为它们大数据分析里的一个节点。我会使用它们,把它用在我的创造性思考上, 但是它们无法对我施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