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 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这本书英文是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how great founders do more with less.
“你的目标是解放自己,让企业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尽可能的不需要你的参与,这样你能过以你认为最好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管那看上去是什么样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也意味着解放他人。你无法解放所有人,或者创造所有的产品,但是至少可以教一些人如何去做。”
“The goal here is to free yourself, to make the business require as little of you as you wish it to, so that you can engage with the world in the way you think best, whatever that looks like. For most, that means freeing others too. You can’t free everyone, or build every business, but you can at least teach a few people how.”
拿到书的时候,我看着目录,翻到这个标题:你已经赚到钱了,现在赚取时间了。(英文是;Where do we go from here?)对啊,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最终创造了一家尽可能不需要创始人的企业,那创始人何去何从?
于是先读最后一章,我被上面这段话给惊到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创业者, 我有一家小而美的企业。经过20年,我打造了一个可持续盈利且不完全依赖我这个创始人的企业。
我很有兴趣读这本书,想知道作者Sahil Lavingia的心路历程,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又是如何通过这本书来影响读者,鼓励读者去创立这样的企业而不是独角兽的企业?
让我感到震撼的就是第八章的这段话,作者这样写道“ 你的目标是解放自己,让企业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尽可能的不需要你的参与,这样你能过以你认为最好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管那看上去是什么样子。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也意味着解放他人。你无法解放所有人,或者创造所有的产品,但是至少可以教一些人如何去做 … …”
毫不夸张地说,这段话简直就是我过去几年经营状态的真实写照。我的企业到今年已经是第20个年头了,我很庆幸自己已经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目前我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公司,但我的日常参与度非常低,基本上每个月只需要处理月初的工资、报销和奖金发放。更让我自豪的是,我超过一半的同事甚至可以独立计算自己的工资条,我只有根据他们的工资条来发放工资奖金。
回想疫情前,我们在香港、深圳、吉隆坡都设有办公室。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在公司盈利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缩小公司规模,关闭了吉隆坡、深圳和香港的办公室,并将北京和上海的办公室从市中心的高级写字楼搬到了更灵活的共享或服务式办公空间。
就这样因为疫情的契机,我的企业从早期的扩张模式,逐渐转变成今天这样一种更注重效率和自主性的“小而美”形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的同事们几乎可以在所有业务经营上独立决策,无需与我商议。甚至他们可以自主决定休假时间。他们不需要任何审批,只需要提前发邮件告知我即可。令人惊喜的是,这种高度自由的工作方式,在过去的几年里并没有被滥用。我的公司没有考勤制度,也没有固定的内部会议。
算起来,我已经离开国内快三年了,从上海到马来西亚,再到现在的新西兰。这期间我也回国几次,但一次也没有去过办公室。昨天,我给几位和我一起工作超过16年的老同事写了一封邮件,表达我对他们多年陪伴的由衷感激。在一封邮件中,我这样写道:
“我会时不时地想起这些年的日子,真的是不可思议。如果说15年是社保缴纳的年限,那么我们一起共事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这个期限,几乎是彼此的整个职业生涯。从2007年11月1日到今天的2025年4月4日,我们已经在同一家公司共同度过了17年半,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我心中充满了感恩!想象一下2007年的11月1日,我的孩子还未出生,而今天她已经成长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感谢你,这真是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旅程。对于你的信任,我想我有责任把工作做得更好。关于业务方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请随时告诉我。另外,我最快会在本月安排从公司账户上转一笔奖金,以表达对你长期服务客户和公司的嘉奖和谢意。过去的几年,中国的涉外咨询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FDI投资中国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如果我们现在重新出发,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需要好好聊一聊如何探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疫情前,我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海南,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了一些探索(疫情后的新加坡、越南和马来西亚确实成为了投资的热点)。但坦白地说,由于当时执行力不够,这些尝试都只是浅尝辄止,这确实需要我反思。当然,这些年我也积累了不少跨国经营的经验,我相信你过去17年的坚持和积累,也一定能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带来很多帮助。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想法,请尽管告诉我。非常感恩有你,很高兴能与你共事,与你一起工作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我的这段经历,与这本书最后这一章“解放自己,解放他人”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希望读这本书反思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之间平衡的做法,以及如何探讨构建一个真正可持续、自主运转的企业。
❤️ ❤️ ❤️
— -来自一位极简创业者的反思😃
读到第二章 – 从社区着手, start with community
这章给我太多的收获了。我从书里摘出喜欢的文字,附上我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关系网中,新人从0开始,当你加入时没有人跟你打招呼,如果你有话想说。也不能保证有人会看到或者帮助你。”
— 这让我想起自己是25年2月13日加入的ONB在这个从0开始的社区了,我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读书是我很喜欢的事,这2个月的时间开始读社区里2月,3月和4月的书good energy, the 5 types of wealth 以及四月份的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以我2个月前的阅读习惯,这几本书畅销书都不会出现我的案头(我一般会略过畅销书,觉得畅销书需要让时间来沉淀一下),这几本书里的不少观点我也不尽然认同,然而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我就已经参加了3场线上读书会。我开始有机会和社区成员有了不少互动。我还因为3月读了5 types of wealth,我在3月飞回国去和父母相聚。我不知道一本书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改变我的轨迹。
“你的目标是加入社区,而不是关系网”
— 非常赞同。我加入的是一个罕见的高品质的成长型社区,而不应当是把这个社区作为搭建自己的关系网。
“不管是刚刚起步还是正在创建产品,每一个阶段的关键”
“建立自己的社区: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不错。有时,它们能带来真实而有意义的关系,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你逐渐获得朋友和关注者,算法开始向你不认识的人推荐呢的作品和内容时。那些朋友和关注者最初来自哪里?你所在的社区。关系网和受众对极简主义创业者相当重要。”
“这最终会为你带来一家可持续经营且有影响力的企业”
这些文字让我想起25年2月加入的这个不可思议的社区。
也许我孤陋寡闻,这样的社区在我网络生涯里,第一次看到。社区设计得非常巧妙:一开始就利用mighty这个app让用户产生粘性,而mighty上已经有了很多好的作为一个社区的功能。
读书会和5am club很巧妙:
1-每月读一本书,有日常的交流,而不会像多数社区最后成为了闲聊灌水的地方。有月底的读书会。志愿报名成为领读者,然后利用milanote来给领读者布置阅读和分享任务。 还有成员根据阅读当月的书发布读书贴。发布的在那一个月的过程中,几乎没有看到组织者发信息追着领读者,大部分都是系统完成提醒的。我感觉他们通过付费app/平台做到了自动化的设计。作为创业者,听到组织者每年花1万美元支付给这些软件/app/平台,也是让我相当吃惊的, 我现在明白了这些应用app岂止是996啊,简直是24×365,年中无休。相当雇佣了无须支付社保,365天工作,无抱怨的员工,
2-每日的5am俱乐部也很棒,每日的话题给社群带来很多的粘性用户。读书会和5am俱乐部并不新鲜,但是有这样互动交流,细节上的创新,拥有多数成长型用户的社群真的很难得。
因为“最好的社区是由兴趣、价值观、技能相同,但是其他方面又有所不同的个体组成的。这是一群在其他情境下不可能会共处的人,通常包括各种身份(包括政治信仰)的人。
- 亲眼见证两岸三地的用户,简体字、繁体字、英文用户在这个封闭的社区里学习、成长,蓬勃发展,让人赞叹。除了在南加州我看到宗教把两岸三地链接起来,我还没看多其他的社群可以做到。(当然还有跨国公司里, 者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主动寻求的社群)
同时,社群变得越来越自发地开始新的内容,新的俱乐部,线下聚会,组织者不再亲力亲为,而分布世界各地的线下聚会则带来了归属感和更强的黏性。甚至组织者还提供活动经费给这样的线下聚会。
然后这个社区的会员,源于YouTube访客,又脱离了YouTube,大量的活动和Youtube无关,这一点在Youtuber内容创作者中也是不可思议的。平台不再能限制社区的拓展,社区自立了。
”你不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你所加入的每个社区,但你必须要把你的一方面投入进去,这一方面必须完全真实。正是时间和弱点的结合带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成长。
- 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么做的,目前我对读书俱乐部很感兴趣,于是我投入到每月的读书、参与月底的读书活动里,并在里面分享自己的感受,我感觉两个月的成长很大。
“我个人成长的一个方面在于,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局外人,自己处于一个可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社区”
- 真好!我加入了这个最初大量商讨FIRE话题的社区,对于自认为已经FIRE的我,这样的讨论并非我的兴趣所在。但我无意中闯入了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成长型社区,完全改变了我对社群的看法。我发现自己的视角也被拓展了不少。
“我的社区不仅仅是眼前的这些人,它是一个更广泛的群体,他们像我一样,想要把自己热爱的事变成谋生之技 … … 他们跟我一样, 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彼此建立联系,能够有空间、时间和自由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并最终通过有意义的方式把自己热爱的事转化成事业”
我平时用YouTube基本上都是拿来看frontline的纪录片,很少会去看内容创作者的视频。机缘巧合,我第一次付费在内容创作上就是这个社区。加入这个社区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很多类似的、很棒的中文社区,我用关键词在youtube上找了一遍,类似的一个都没有。后来我知道了发起人之前加入过李笑来的社群,而当时的社群是一个微信群而已。
这样的真实的而有意义的成长型社区,让我想到要去创造未来自己的社区。我记得曾经在17年-2020年的三年期间在天涯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介绍我的两个国家的双城创业记,当时有约200人加了我的微信,而我的确也收获了有意义的、深层的关系,现在有几位是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随着天涯论坛的关闭,慢慢的那些讨论不再可以被搜索到。当时的我从未想过去城成立一个社群, ONB 这个社区给了我太多的思考。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
“在互联网上,1%的人创作,9%的人贡献,90%的人消费 … … 即使reddit的提问社区,一天又150万个独立访客,同一时间段也只有2647条帖子和11万条评论“
”如果你贡献了价值,你的曝光度是没有贡献价值的用户的10倍,而且它会继续增长“
创作者只有不可思议的1%,而受益最大的却是创作者,通过类似费曼学习法的输出倒逼输入。它的增长是不可思议的。通过Ray的moneyxyz我看到了。
“一旦你开始贡献内容,人们就会开始记住你的名字。最后,有些人还会直接关注你来寻求你的智慧之言,这样你的每次发言他们都会得到通知。”
“如何吸引社区中那些年已经慢慢了解并尊重的人的注意?关键在于创造价值,这些可以通过三句话来概括:在公众视野下工作,教你所知道的一切,每天创作。“
- Ray给我的感觉,他已经做到了,而且一直在做。
”如果你总是在学习,那么你将总有东西可以教别人帮他们厘清下一步怎么做最好“
- 说得真好。这就是成长型的思维。我总在学习,我觉得自己总有东西可以分享。
“如果你学到某些东西,你社区里可能有一大批用户会发现从你那离学习到同样的东西的价值,即使那不是那个领域的世界权威。”
这一点,拿Ray来做有关FIRE的节目说起,这个话题在英语世界里已经是被翻来覆去地讨论过了,书籍也是不计其数,他肯定不是这方面世界权威,而他分享自己学到的,思考和反思后的这方面的东西,让这个社区的人自愿花钱聚在这个社区里,不可思议。
”如果你每天都在学习,你可能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内容可以分享。同时,你会积累技能和经验,学会说特定的语言,扩大你的社区。这些都是你创作出一款可以出售的产品必不可少的要素。“
不可思议,感觉这些内容是教科书般被ray 运用到创建这个盈利性社群,
本章最后一句:
先成为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之后再去建立一个帮助别人的企业。这并不是巧合。当成为社区的支柱时,你会了解到社区成员面临的各种问题。人们会来找你,向你说明他们的问题,向你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
我进入ONB 社区时间尚短,我却已经看到了这个社区的巨大潜力,我想在这社区里的学习成长,可以帮助我们成为这样的个体。
这章值得我反复阅读。
想到了,这2个月通过ONB的读书会读的书为什么不在我的书架上的原因:
1- 这些作者很多都是现有twitter x的粉丝,然后出书。
2- 不少时候出的这本书是自己的第一本书。
我把看书看做是找朋友,我喜欢找经过时间洗尽铅华的朋友,哪些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的朋友,也可以随机翻到的书。
唯独我对找畅销的朋友比较挑剔,总觉得这些朋友还需要时间去证明,他们的观点尚未稳定,如果囫囵吞枣般地记下朋友的热门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很可能后来会吃药。
然而对照这3个月读读这三本书
也喜欢small talk类,随机遇到的陌生人
今天读第三章 – 越少越好。BUILD AS LITTLE AS POSSIBLE
作者提到:
“所创建的流程验证了他们的假设。商业模式就是建立于一种假设,第一个点子可能不顺利,这完全没有关系。大部分的试验都会错。你处于最前沿,在试图创造一个还不存在的事物时,在弄明白客户想要什么的过程中,你会错很多次。”
我的感受:
在我开创自己的事业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的就是去通过修改我们提供的咨询服务、咨询服务包,流程和价格,然后上传到我们公司的网站上,同时根据这些变化修改我们的服务proposal,
我不时地通过客户、同事的反馈,我自己的思考,来改变我对服务变化来测试我的假设。
很多时候,看着自己修改后的网页上的服务内容,吸引到了越来越多新的客户的咨询,带了的是特别大的满足以及优化了公司的盈利。
有些时候,我过高的评估造成了消极的反馈,甚至带了负面的评价,我密切注意在网络上的反馈,来自到访客户的反馈以及潜在客户在邮件里的抱怨,得以适时调整我的策略。
一直让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我的一些通过调整公司网站上的服务细节、调整服务策略,会带来很多及时的、积极的、消极的反馈。我对这件事充满兴趣,一有新点子我就想放到公司网站上试一试,邮件通知我的同事、做相应的企业内部培训。
没错,我就是那个隐藏在公司网站后面的“码农”,当时我几乎每日都会调整公司网站和对外的proposal,我对“改变,上传,得到反馈,改变,上传”这样的循环乐此不彼,这真是创业带来的一大乐趣。
25年4月7日:
5am 项目的第一天,也是这里冬令时的第一天。我把5点钟看作是6点钟,这样5点起床就没有那么困难了。4月7日,早上5点起床,整理床铺,做了100个push-up,想到了 the 5 types of wealth里作者Sahil写的冥想可以用3-4-5的方法:3秒吸入,4秒屏息,5秒吐气,反复循环。 我于是开始了冥想。
之后,天还没亮,我想到之前想要一大早抹黑出门去家门口的丛林里走走,而我这次回国刚买了无人机,爬山顶飞无人机,看看清晨的惠灵顿如何?
于是,我出门爬山,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
回来后冲了冷水澡,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第三章:
作者介绍“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把所有的环节都自动化了,在我需要一个运营gumroad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但我们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首先,我雇佣自己做这件事,之后围绕它创建了一个流程。然后,我们把它的某一些部分转化成一个产品。现在,它已经完全自动化了。“
我的感受:
在创业的初期,我万事亲力亲为,我当时想的是可以节约人工,自己也需要把整个流程全都走过,产品服务的每一个细节的打磨。当时,我们是服务投资到中国的外商,作为这些外派到中国的 expat,他们有自己的论坛。ShagnghaiExpat 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我会一直关注这个论坛里关于我的公司的讨论。
随着业务的发展,客户和人员的大幅增加,我经常是火烧眉毛,脾气不好,老对同事发脾气。我意识到靠自己没日没夜地工作(虽然当时的我很享受这样的工作)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对整个流程非常熟悉,我开始将流程简化,找到合适的人,将可以外包的业务毫不犹豫地外包出去(同时和外包服务商不断地磨合,以我们对客户的服务标准来要求他们来提供服务) 慢慢地整个流程开始自动化进行,每一个人都不需要被监督如何做事。
”我收集了每一个人的paypal,在月底我会制作一份列出每个人的邮件和他们账号余额的表单,然后一个一个地给他们付款。最后,我开始将流程一点一点地自动化。我写了一些代码来下载列表,而从没有从数据库一行一行地复制粘贴。后来我编写了一份指令,利用paypal的api发送付款“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我的3位公司的重要成员和我已经一起超过16年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宝藏,可以独当一面。真的不可思议,16-18年前的我是如何找到这些合适的人的?
是幸运吗?不是,要出门了,回头继续写
… … 6个小时后… …
进入公司的时候,他们三位都不是最优秀的人选,17年前的我,公司刚成立3年,即使有优秀的人才,也留不住。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定位在找到合适的,但是潜力尚未爆发出来的人选。
当时我倾向于看工作过2-3年左右的申请者的简历。愿意是我这样的刚成立的公司,希望从头培养人才,跟着公司一道成长。同时,在2008年前后,整个国家充满着向上的希望,人们都在蠢蠢欲动。我这样的公司,可以挑选的人才并不多。
但刚毕业的求职者,很多还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时候,总是觉得未来有无限的可能(也的确应当如此) 比较容易跳槽尝试不同的可能。而工作过一段时间,也许会遇到挫折,也许在尝试过一次后,想要看看不同的可能。而这时候通过面试,在别的公司发现之前,去筛选出有潜质的求职者(有时连求职者自身都尚未发觉自己的潜力)
以我北京办公室的目前的负责人为例,她进入公司的时候是助理,我们的服务要求所有人都能够用英文交流,那时的她,英文肯定不是她的优点。但是我在面试的过程中发现她很有进取心,用现在的话说有成长性思维。面试的时候,有几点我是没有那么喜欢: 她其貌不扬,英语一般,说话做事太较真。但我很快说服了自己,我们找的是助理,不是需要直接和客户交流的咨询师,英语口语一般,但她在面试中并没有因此而怯场,愿意说英语(在我们这样一个对外全英语的环境里,只要有基础,并且愿意说,掌握这门语言是迟早的事),而过于较真,虽然我没有那么喜欢,但做事好或者不好并非以我的喜好为准,这样的较真对我们这份需要细心的工作是很重要的。(我也慢慢地明白我的个人喜好并不重要,而是什么是真正对创业这个游戏有帮助的才重要)
在这几位与我一起共事16年以上的同事,我现在发现,我和他们的性格上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当我读到ray dalio的原则这本书里讲到他录用人之前都要做性格测试mbti,我是挺吃惊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是不知道mbit测试,如果测试下来的话,我们的mbit应该差别不那么大。也许我也很幸运,因为类似我的intp性格在人群中的比例并不高,5%左右。
也许是我在看简历的时候去做筛选,就已经筛出了和我性格相近的求职者?
我相信这个社群里,有不少intp,intj。现在才知道的:intp的共同的特点:好奇心、强大的分析能力、跳出框框的思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INTP 通常更适合自己当老板。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和工作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信,不受其他人的许多期望和要求的影响——而这种自信在别人身上是很少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