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极简主义和资本主义

极简主义跟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资本主义是刺激消费,而极简主义只保留真正需要的东西。

去创业、去为打工赚钱和“钱赚够了”,成长和躺平中间的选择和平衡纠结,这样的纠结是现实的,也是我们生而为人每日都会经历的。

 关于什么时候是够了?我一直以来也存在这样的纠结,慢慢地我没有那么纠结了,当我到了消费欲望没有那么大的时,我猛地发现,我已经通关了赚钱-消费-赚钱,这个人类社会为了推动”物质进步“而设计的让人上瘾的游戏。

成长在一个不那么富裕的家庭,对”穷“的恐惧一直弥漫在我的原生家庭里。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摆脱了对”穷“的恐惧,这个恐惧曾经像是跟在我身后的鞭子,策我前进,变得贪婪,变得对”穷“的更加恐惧。我见过太多的人和我类似的处境,有了财富,确忘记了停下来看看,身后的鞭子还在吗?

我现在所在的惠灵顿,这里有一个文化,大家喜欢买二手的衣物来支持本地的慈善商店 (商店里的衣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几乎所有的车子都是从日本来的二手车。我渐渐地和本地人一样,全身上下都是二手的:衣服,裤子,鞋子,驾二手车。我的全身上下加起来30-40美元都不到。我的电子产品几乎都是二手的。

理论上,我所在的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用钱的高峰,再往后,花钱的能力只能会下降。还有一个高峰是临终前的医疗体系里的日子(那样的日子里烧的钱并不能带来多少生活质量) 这让我想起 zero to die 这本书。

我敢说自己已经财务独立可提前退休(FIRE)了,并非炫耀自己的富足,而是我很自豪这个让人上瘾的游戏,我已经脱身了,因我的生活方式,实在用不到那么多钱。


 关于赚钱的游戏,值得一直玩下去。我个人觉得赚钱是我们做一件我们喜欢的事情的副产品,赚的钱是副产品。和我们喜欢玩的游戏无关。 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如果我喜欢玩这个游戏,而钱不过是副产品,那么有什么理由要去关注我赚了多少?

有时候,我会为资本市场下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对我不再有效而窃喜。

跳脱了”赚钱“思维的人,开始极简主义的公司和生活方式,如何帮助到还在“资本市场”社会里的人们呢?也许慈善事业是其中一个答案?无论如何,我在尝试。

Write a Comment

Comment